深圳市乐邦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AED公众健康管理救助平台,深圳乐邦医疗-官网

宁德调查丨首例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成功施救背后

“救命神器”,希望用不到,但一定要知道!
 
宁德首例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成功施救的背后
 
生死之间,每多一秒,就多一份生的希望。
 
9月21日,古田县卓洋乡陈大爷从县总医院顺利出院,家属们忐忑不安的心终于放下。此前在老人突发心梗、呼吸骤停的危急时刻,是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成功施救为他抢得了宝贵时间。据悉,这是我市首例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成功施救案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这样的案例不超过5例。
 
生死时刻,“神器”显威
 
时间回拨到8月30日。当天上午11时许,72岁的陈大爷因胸痛来到古田卓洋乡卫生院就诊。检查期间,陈大爷突然失去意识,四肢抽搐、面色发紫,一度出现呼吸停止。
 
危急关头,卓洋乡卫生院院长李藩鑫迅速取出红十字会捐赠的AED,立即对陈大爷进行AED电除颤,并配合心肺复苏急救。随后120救护车赶到,陈大爷被送往县总医院救治。9月14日,老人从重症医学科转入心内科, 21日病情好转、顺利出院,成为我市首例公共场所AED成功施救案例。
 
“基层医疗机构条件有限,高危重患者抢救设备配置较少,关键时刻AED起了大作用。”李藩鑫院长说。
 
古田县总医院副院长、心内科主任林义兆告诉记者,心脏骤停的病人中,85%以上都是由于室速、室颤导致,心脏骤停一旦超过4分钟,就会对患者的脑部组织产生永久性损伤,超过10分钟就会出现脑死亡。因此,最佳的救援时间只有短短的“黄金4分钟”。在救护车赶到之前,是AED扛住了救援陈大爷“黄金4分钟”的关键。
 
谈及此案例,时隔半月,古田县总医院常务副书记、副院长兼重症医学科主任刘春鹤仍然倍感欣慰。他认为,院内外生命抢救链条的闭环极其重要,特别是胸痛中心的建设、基层医务人员的系统培训、入院前AED的启用以及当地卫生院、急诊科、心内科与ICU的无缝对接。正是这一系列有力的组合拳,给该病例的成功抢救奠定了基础。
 
据市红十字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的人数高达55万,平均每天有约1500人死于心源性猝死。AED,因其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抢救心脏骤停患者,被誉为“救命神器”。使用时,AED能自动监测患者心律做出分析和确定是否需要予以电除颤,非专业人士根据提示音便可进行操作。统计数据显示,经过AED除颤再进行按压心肺复苏,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比徒手心肺复苏高出3倍。
 
“这起成功施救案例,为公众敢于使用AED实施应急抢救传递了信心和力量,令人振奋。”市红十字会党组成员、秘书长朱珠说。
 
普及之路,任重道远
 
生死之间,一台AED划出了界线。早在2020年,宁德便率先全省迈出了探索公共场所配置AED的步伐,由市红十字会系统组织,至今已安装31台,大多分布在市区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此外,通过捐赠、自主采购等方式,一些单位、社区也有零星配置。市民通过手机微信搜索“AED”小程序,便可了解身边的AED位置。
 
今年,我市加大力度,将“公共场所配置AED+群众性应急救护公益培训项目”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由市卫健委、市红十字会牵头,计划年内在全市大型商场、电影院、车站、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人员密集场所优先配置140台AED,培训红十字救护员1.4万人。
 
AED配置量逐年增长,为我市公共场所抢救心脏骤停患者打下了坚实第一桩。然紧跟其后,实现会用敢用成为接下来不得不正视的问题,这条推广普及之路看似风轻云淡,走得却并不如想象中顺畅。据了解,由于公众对AED的作用价值、使用方法知晓度有待提高,以及对使用AED施救后带来的法律风险心存顾虑,害怕担责、陷入法律纠纷等原因,AED普及率不高,成为我市以及全省、全国各地都普遍存在的共性难题。
 
记者以“身边的‘救命神器’AED您会用敢用吗?”为话题,在网上进行微调查。参与的56名网友中,九成以上了解AED的作用,但有留意到公共场所中安装的AED者,人数不足一半;若突遇心脏骤停人员敢启用AED的,比例约为五成,“万一救不活或者患者受伤,怕担责”“对自己所学不够有信心,不敢上前帮助”成为他们的普遍心态。在市区万达广场、体育中心、东湖栈道等已安装AED的公共场所的随机采访中,大部分受访市民也向记者表达了类似顾虑。
 
“在生死攸关的情况下,除非是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不然就算是学过,到了那时还是会犹豫。”首次使用AED便成功挽救了一条生命的李藩鑫院长也坦言理解公众的心态,若抛开医护人员这个身份,在遇到心脏骤停患者需要施救时,他或多或少也会有所顾虑。
 
如何让“救命神器”不沦为摆设,真正救得了命?AED的普及之路,任重道远仍需不断加码。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普及 AED 对社会文明进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国家卫健委《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指南(试行)》等法规、政策的相继制定出台,以及省、市均将推动应急救护工作列入了本级“十四五”规划,这些顶层设计都为 AED 进一步普及提供了坚实保障。
 
为更好地推动AED落地,让公众会用敢用,朱珠认为,首先应加快AED在公共场所的投放速度,提高配置密度,推动公共场所应急救助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其次应加大宣传力度,既宣传AED的作用价值、使用方法,消除公众认知误区、盲点,提高知晓率,也宣传成功案例,树立典型、正向激励,传递“会用敢用”正能量。
 
针对公众不敢用的尴尬现状,福建广澜律师事务所王加候律师给出了法律层面的解读:“鼓励公众使用AED、参与急救需要有必要地保障措施,消除社会公众不敢用不敢救的顾虑,我国已经在法律层面上建立了有效的保障机制。” 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84条明确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样的法律规定,消除了见义勇为者的思想顾虑,有力推动了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救助他人生命的义举。
 
今年以来,市红十字会加大应急救护公益培训力度,以教育、公安等领域一线人员为重点,已培训8800多人,目前培训普及完成率位居全省第二,全市经培训持证的红十字救护员累计超2万人。同时,由市政府牵头,联合卫健、红十字会、教育、公安、交通、文旅、应急等部门成立宁德市AED+救护培训项目联席会议,推动此项工作走向常态长效。
 
点滴努力,形势向好。随着媒体的宣传和网络短视频的传播,公众对急救的意识有了很大提升,学习急救技能的热情也不断高涨,主动申请参训的单位及个人也越来越多。在几天前落幕的“99公益日”上,一些企业及机构还自发众筹安装AED之举。令人欣喜的是,公众主动参与应急救护的意识也日益增强,在目前我市考取红十字救护员证的学员中涌现出不少救人成功的感人事迹。如寿宁县城市管理局吴成浩先生通过所学成功抢救一名溺水者、市民张先生通过徒手心肺复苏成功抢救心脏骤停的妻子。
 
“随着‘健康宁德 2030 战略’的推动,我市将分阶段逐步推广 AED,并广泛凝聚和调度各方资源,从而让更多单位、机构、公众都能参与到社会大急救的体系中来。‘救’在身边、守护你我,相信这一天会很快到来!”朱珠充满信心地说。
 
延伸阅读
 
AED急救使用方法
 
自动体外除颤器,英文简称AED,是一种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给予电击除颤的便携式医疗设备。更重要的是,它可被非专业人员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是一种易操作的“救命神器”。
 

记者注意到,在市区万达广场一楼莫比乌斯小镇入口处,就有这样一个接近人高的设备箱,外观红白相间,很是醒目。上层是标注着“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电子屏幕,滚动播放着应急救护知识动画,下层则装着能在黄金4分钟进行急救的“救命神器”——AED。设备箱上还用文字加图片的方式详细显示了AED使用办法和心肺复苏术流程图。
 
据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训练中心相关科普介绍,AED设备使用方便,只需以下步骤:
 
开启AED
 
打开包装,取出AED,打开电源开关,按照语音提示操作。
 
贴放电极片
 
根据AED电极片上的图示,将一片电极片贴在患者裸露胸部的右上方(胸骨右缘,锁骨之下),另一片电极片贴在患者左乳头外侧(左腋前线之后第五肋间处)。
 
AED分析心律
 
AED将开始自动分析心率,分析完毕后,AED会发出是否进行除颤的建议,当有除颤指征时,不要与患者接触,同时告诉附近的其他人远离患者,等待AED分析心律,判断是否需要电击除颤。
 
电击除颤
 
如果AED建议除颤,需要再次确认所有人员均未接触患者,再按下“电击”按钮放电或AED自动放电除颤。
 
如果AED提示不需要电击除颤,如有必要,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
 
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员提醒
 
电击除颤后,还应立即继续实施心肺复苏。2分钟后AED会再次自动分析心律,确定是否需要继续除颤。如此反复操作,直至患者恢复心搏和自主呼吸,或者专业急救人员到达。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