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中午12时22分,位于上海金桥的金恪集团办公室一名员工在用餐时突然倒地,失去意识,情况十分危急。
幸好这家公司的员工今年刚刚参加了美国心脏协会AHA的急救培训,并且配备了AED。生死关头,周围的同事们立刻分头行动,进行抢救。有人负责疏散人员,保持空气流通;有人负责拨打120并安排专人在电梯口值守;有人负责对患者交替进行心肺复苏;有人负责拿AED。
![]()
经过几名同事互相配合,接力进行心肺复苏,并进行两次体外除颤后,12时34分患者呼吸、心率和血压逐步恢复正常。12时53分120救护车到达现场,现场同事协助急救人员将患者送上救护车。
![]()
从现场使用的AED中调取的心律分析数据
昏倒的同事已于9月3日上午醒来,生命体征恢复正常,目前正在康复中。
这次救援行动再次证明了在抢救心脏骤停患者时,目击者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和使用AED进行体外除颤的重要性。
《成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诊断和治疗中国急诊专家共识》中指出,我国心脏骤停发生率约40.7/10万,总体复苏成功率只有4.0%,院外心脏骤停(OHCA)患者出院生存率更是仅有1%。
早期快速识别、启动高质量的CPR,以及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能显著改善 OHCA 幸存者的生存率和长期预后。除颤是心脏骤停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因为在心脏骤停期间,虽然通过手动或机械按压进行传统心肺复苏( C-CPR)是循环支持的主要方式,然而,即使采用最佳技术,C-CPR也只提供正常心输出量的15% 至 25% ,从而导致重要器官缺血性损伤的迅速发展,这种状态持续时间越长,器官缺血时间越长,预后越差。所以在救护车到达之前,需要尽快使用AED除颤,使心脏恢复自主心跳和正常血液循环,阻止器官缺血性损伤的进一步发展。
但是在我国,由于公众CPR普及率低、公共场所AED配备不足,OHCA患者生存率显著低于欧美国家。所以加快进行急救知识的普及和加大AED的配置势在必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