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乐邦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AED公众健康管理救助平台,深圳乐邦医疗-官网

急救设备,能成为公共场所的“标配”吗?

今天,2020年的“双节”长假,已经进入尾声。数据显示,今年十一黄金周前7天,全国旅游人次6.18亿。

为了保障游客安全,很多地方的景区、人流密集的公共区域、还有高速的服务区等,都配备了急救点和急救站。
 
急救并不只发生在假期,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都可能面临的,也体现在城市公共服务的体系中。数据显示,中国心源性猝死人数每年有近55万,“日常急救”的普及和推广刻不容缓。

如何看待今年假期的急救服务?从“假期急救”到“日常急救”,城市还需要做些什么?
 
在10月7日的节目中,《新闻1+1》连线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 周荣斌,共同关注。

△从“假期急救”到“常态急救”
 
 
 
 
1、国庆假期景区及人流密集场所配备急救点的必要性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 周荣斌:设置的必要性从大的方向来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给我们提出的蓝图就是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的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需求,这当中要求在人口密集的场所要配备相应的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这是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一个重要举措。疫情期间也可以看到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对健康救助以及防疫意识明显提高。


2、未来景区和人流密集场所的急救设备未来会更多吗?
 
周荣斌 :是的,从长远来看,《"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到,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要和国家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经济发展到今天,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提高时,将来在人员密集场所的急救设施、急救设备以及人的急救技能的提升,也会逐渐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3、中国急需普及“救命神器”AED
 
周荣斌 :说起来AED来到中国,广大群众接触到它也就是5到10年的时间,现在经过5年发展,是一个快速发展期。AED目前在上海已经有一千多台,布置在整个上海,而且有AED地图,我们可以随时查到哪里有AED。为什么在人员密集场所要配备它?其实AED是一个救命神器,当心跳、呼吸骤停时,第一时间取得AED, AED能够自动除颤,很可能挽救一条生命,它是最有效救治的“武器”。所以要求在人员密集的场所像机场、车站、学校以及电影院这种地方,尽可能来配备AED。

4、什么阻碍了AED的普及?
 
周荣斌 :AED应该配备在人员密集的地方,人员越密集越有可能发生心跳呼吸骤停, AED也就越能够发挥它的长处。但是这么多年来,AED在布局的过程中,也有遇到一些问题。
 
①AED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比如要购买AED,AED往往不是一个每天都使用的仪器,它可能是半年、一年才用一次,使用率很低,但一旦用上就可以救一条命。在这种情况下,AED日常设置布局以及日常维护和管理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这点可能对目前AED的布局产生一些影响。有一些单位说,AED一旦出了问题,我要承担责任,让我来维护,专业上我也不太懂,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来维护它,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②会不会救?敢不敢救?第二个问题就是AED虽然布局了,但不是每一个人都会用,所以要加快AED的普及和培训,让更多人接触和使用。这样当人们出现了心跳呼吸骤停这种急症时,都会得到及时的救助。还有就是学会了敢不敢救?这当中很多人说,如果我使用AED或者进行心肺复苏,一旦出了问题,人没救过来,我会不会受到民事纠纷,或者法律上有什么问题,大家这些担心也会阻碍了AED的应用和布局。

5、AED普及应该先做哪件事?普及、培训还是提供法律保障?
 
周荣斌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加快AED的普及和培训,让更多的人能会用、敢用。这当中当然要有法律保障,我们国家在2017年3月15日《民法总则》184条明确提出,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条是给我们一个法律保障,救人的时候放心去救吧,如果你是出于善心,出于救人的目的,一旦出现了问题,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这一条在今年6月1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也再次加强。法律明确告诉我们,只要经过专业培训,鼓励你在公共场所来实行紧急救助,法律给了我们很好的保障,现在需要的是学会急救,敢于动手这是最重要的。
 
6、救护人员急救培训每年都在进行,急救员比例需从1%提至3%
 
周荣斌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要求2030年救护员的普及率要达到人口的3%,现在我们是1%左右,所以红十字会每年培训300万救护人员,将来这个培训还有相当大的缺口和任务要去完成。我们目前在班上培训的有这几部分人,一部分是红十字会;一部分是卫生行政部门,像卫生部门,有院前急救;一部分是民营资本,或者说社会急救,这几部分共同来培训急救人员。也就是对百姓这种普及培训可能是更加重要的,让更多的人会用,更多的人敢用。

7、如何解决公众担心用不好AED设备的顾虑?普通人也有机会接受急救培训吗?
 
周荣斌 :被培训的人员国家有一系列的安排,首先是对警察、老师、在机场、车站的工作人员,还有消防人员进行优先培训。然后是社会上的人员,像学校、机关,这其中红十字会提了一个“五进”,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也就是要能够让培训普及到每一个角落,但是优先培训这些能够第一时间接触到病人的单位和人员。
 
8、法律如何给急救设备普及提供保障?
 
周荣斌 :我们国家在法律上已经明确提出,实施紧急救助时,如果受助人出现问题,救助者不承担民事纠纷责任,这一点已经有了。有了这个基本保障,我们可以大胆去救,因为法律总是相对滞后的,但是你要敢于施救,让这个社会更加温暖,使社会更加文明,让大家更加放心。所以我想这是传递温馨和温暖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我们敢于救,同时会救。其实法律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保证,再进一步完善就可以。
 

------分隔线----------------------------